从古至今,所有社会经济活动都要落地。因此,作为一个系统,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表现为时间上的结构优化与效率增长,也表现为空间上的形态分异与相互联系。尽管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问题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,但是不得不承认,相对于时间维度上的研究,空间研究显然发展较为缓慢。正因为如此,美国学者艾萨德(Walter Isard)在20世纪50年代树起“区域科学”的大旗之后应者云集,风卷世界,经过一代人的努力,区域科学迅速发展并成为一门显学,其经世致用的价值得到普遍的认同。
中国地大物博,由南到北、从东至西,自然条件千差万别,社会经济迥然不同。《禹贡》分九州,说明国人的区域观念早已有之。新中国成立后,实行中央计划经济,区域的科学性被淡化,但作为计划管理的主要手段一直被应用。及至改革开放,尤其是到20世纪90年代,随着一批西方经典著作的引入,特别是吴树青、杨开忠、杨吾扬等发起成立“中国区域科学协会”之后,区域科学在中国快速兴起,跃升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力量,并为国家社会经济改革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。时至当下,中国的区域科学研究一方面向国际化方向延伸,以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世界新格局的塑造,另一方面向美丽乡村、特色小镇、田园综合体等具体实践活动层面深入,着实令人欣喜.